当前位置:首页 >探索 >聚焦海南长臂猿大调查丨海南长臂猿E群幼猿生存状况良好 正文

聚焦海南长臂猿大调查丨海南长臂猿E群幼猿生存状况良好

来源:尚嘉娱乐网   作者:综合   时间:2024-03-29 05:21:27

原标题:聚焦海南长臂猿大调查丨海南长臂猿E群幼猿生存状况良好

海南长臂猿E群的聚焦母猿和幼崽。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供图

11月18日上午,海南2020年海南长臂猿大调查活动暨数据总结大会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霸王岭分局结束。长臂晚安,我的恶魔长官海南日报记者从多方获悉,猿大幼猿海南长臂猿最新家庭种群E群的调查第一只幼猿生存状况良好。

据参与调查活动的丨海工作人员介绍,11月13日,南长用于监测E群的臂猿红外相机拍到了母猿带着幼猿在树上休息的照片。

今年8月29日,生存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监测队队员在白沙黎族自治县境内的状况东崩岭进行科研监测时,发现东崩岭区域的良好一只母猿怀里抱有幼崽,并证实新形成了海南长臂猿E群即第五群,聚焦确认海南长臂猿栖息地已经扩散到距原栖息地斧头岭10公里的海南东崩岭区域,海南长臂猿种群数量确认为5群33只。长臂

自发现幼猿以来,猿大幼猿相关部门在东崩岭区域落实严格的保护措施,就连霸王岭分局海南长臂猿监测队队员也未前往。“因为有幼猿,不敢让人进去,晚安,我的恶魔长官怕造成不利影响。”霸王岭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新的家庭种群广受各方关注。最近,东崩岭区域进入雨季,加之受台风影响,恶劣的天气状况增加了母猿抚育幼猿的难度,也让很多人更加关注幼猿的生存状况。

“第一胎幼猿往往会因为母猿的生育抚育经验不足而夭折,比如当年C群的一只母猿产下一只幼猿,后因其抚育经验不足导致幼猿夭折。如没有幼猿,从理论上说,新家庭种群就尚未形成。”海南长臂猿监测队队员王进强说。

海南日报记者全程参与此次海南长臂猿大调查活动,并成为第一批进入东崩岭区域采访的媒体记者,探访了解海南长臂猿最新家庭种群的情况。但上山5天,只闻猿啼,未见猿影。

据专家介绍,海南长臂猿新家庭种群的形成,是以有新生猿为标志,因此了解刚出生不久的幼猿的生存状况对于确定E群能否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长期研究海南长臂猿的贵州师范大学教授周江认为,该种群生存的东崩岭区域栖息环境比霸王岭一带差,如果该种群的幼猿能生存下来,会给海南长臂猿的繁殖和栖息地研究提供一个样板。

海南长臂猿监测队队长邹正冲在11月17日大调查活动结束后,看到刚从山上下来的东崩岭调查小组组长刘辉勤就立马上前关切地问道:“有没有看到幼猿?”

海南日报记者还了解到,根据目前监测到的情况,海南长臂猿C群的母猿怀里还抱有幼猿;位于霸王岭分局东五区域的2只母猿有新组建家庭种群的潜力……这些信息让人们对海南长臂猿种群的“复壮”充满期待。

得益于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近年来,海南的热带雨林得到了较好的保护,海南长臂猿的栖息环境正变得越来越好,依托海南国家公园研究院和海南长臂猿保护研究中心的平台和资源优势,未来海南长臂猿的研究保护工作将做得更好。

声声猿啼慰吾心

■海南日报记者 谢凯

吃完早餐,戴好头灯,背上爬山的装备,拿起镰刀……11月17日凌晨4点,当城市的人们还沉浸在睡意中,在位于白沙黎族自治县的东崩岭上,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霸王岭分局的海南长臂猿监测队队员刘辉勤和护林员韦富良、黎天盛及东崩岭调查小组其他6名小组成员已在为当天的长臂猿调查工作做准备。11月12日至17日参加海南长臂猿大调查活动期间,每天如此。

今年8月发现的海南长臂猿E群幼崽就在东崩岭上,东崩岭调查小组在今年的大调查活动中担子不轻。

“给他们的任务就是,探清幼猿的生长情况。”海南长臂猿监测队队长邹正冲表示。

“它们的大致活动范围就在这3个区域,这一带有沟谷、有山地。”刘辉勤用手机卫星地图向海南日报记者介绍。

“8月份证实E群幼猿的存在后,监测队就一直没有进来,生怕‘吵’到这个种群。”刘辉勤笑容里满是对海南长臂猿的关怀。

跟着调查小组进山,才会对这些追猿人多一份理解。

12日凌晨5点,海南日报记者与调查小组沿着山路一路往山顶上爬,踩着满是落叶的土地行走,深一脚浅一脚,每一步都小心翼翼。雨林里,处处暗藏危险。

快速爬坡带来的心跳加快让人喘不过气。“控制呼吸频率。”刘辉勤微笑着叮嘱海南日报记者,爬山还要注意头顶上的树枝,因为树枝上可能会有在睡觉的蛇。

跟着这些监测队员爬山,使小组成员更深刻认识到保护海南长臂猿的不易。“没有他们日复一日的巡护监测,就没有海南长臂猿的今天。”调查小组成员、贵州师范大学动物生态学硕士研究生彭东说。

“第一眼看见它们时,心都化了,我相信你见了也会喜欢上它们的。”队伍停下来时,刘辉勤向海南日报记者解释为何在困难面前能坚持下来,“我是山里长大的孩子,从小就听老一辈说我们这一片山林有海南长臂猿的守护,可是以前我却没有见过它们。”

说话间,一声空灵的猿啼打破了周遭的寂静。

“快记下来,6点50分,第一次鸣叫……7点01分鸣叫结束。”当天第一次听到E群发出的猿啼声时,脸上满是汗水的刘辉勤激动不已,在一棵高大的冠木下一边侧耳倾听,一边向记录员报告情况,手臂不时擦拭脸上的汗珠。身兼记录员的韦富良则坐在潮湿、铺满落叶的地上快速记录。

5天的调查时间,东崩岭3天被大雾笼罩,天空白茫茫一片。调查小组基本没有条件去追踪海南长臂猿的具体位置。“就算追到了,也看不清它们,这几天路滑,能见度太低了。”刘辉勤说。

海南长臂猿E群在东崩岭的活动范围较大,如果团队集体去追,在大雾中追踪到海南长臂猿的具体位置存在很大困难,所以团队必须分散开来。也正是因为这样,追踪工作有了“新难度”。

“要有丰富的护林经验才能不迷失方向。”浑身湿透的黎天盛说,有较好的方向感,在丛林里的奔跑速度才能提起来,与猿相遇的概率也会大大提高。

“东崩岭坡陡路难行,追踪难度很大。”海南长臂猿监测队队员王进强告诉海南日报记者,他一共在东崩岭区域监测海南长臂猿E群3次,第三次监测时因为坡陡路滑膝盖受伤,最终因过于疼痛不得不在第二天下山治疗。

有着7年寻猿经验的韦富良说:“太困难了,新的猿群还是对人太敏感,它能发现我们,我们却很难发现它。”

17日,还是找不到海南长臂猿E群的刘辉勤、韦富良等人,面色凝重地下山了。“没看见猿影,听见声音,也可以确认它们还在。”刘辉勤说。

海南长臂猿已经成为刘辉勤和其他所有海南长臂猿监测队队员的生活“伙伴”。刘辉勤笑着说:“我们的小目标,就是希望它们在我们的呵护下慢慢长大。”

长期住在霸王岭地区的群众惊喜地发现,消失多年的全球最濒危的灵长类动物海南长臂猿的啼叫声近两年不断被听见,陪伴多年的雨林此刻更加吸引人了。目前,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正在加快推进,未来,这片雨林之上,猿啼声还会经常响起。

)

海南长臂猿最新种群发出大调查活动以来最长鸣叫!

11月16日8时59分,海南长臂猿E群发出了长达20多分钟的鸣叫,海南日报记者在东崩岭现场聆听了这段最美雨林声音。

从11月12日开启调查以来,这是调查小组听得最清楚的一次海南长臂猿E群发出的鸣叫。东崩岭调查监测小组4人正在追踪长臂猿具体位置。(谢凯)

标签:

责任编辑: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