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探索 >文化周刊 | 儋耳山:苏轼白玉蟾空谷传声 正文

文化周刊 | 儋耳山:苏轼白玉蟾空谷传声

来源:尚嘉娱乐网   作者:探索   时间:2024-03-29 04:18:21

原标题:文化周刊 | 儋耳山:苏轼白玉蟾空谷传声

■ 曾庆江

古代的文化海南尽管孤悬海外,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周刊但是儋耳重生之位面商店它以极大的包容精神接纳了大量的贬官流臣,并予以他们极大的山苏轼白精神慰藉。而这些贬官流臣滞居海南期间敷施文教、玉蟾游赏山水,空谷留下诸多行迹,传声在时间的文化演绎中逐步发展成为海南的文化地标。位于海南西部儋州境内的周刊松林岭,又名儋耳山,儋耳因为苏轼、山苏轼白白玉蟾等人而更有人文气息,玉蟾书写着海南西部文化传奇,空谷真可谓是传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文化

儋耳山又名松林岭

儋耳山又称为松林岭,是儋州地界非常有名的山岭,位于儋州木棠镇境内,距离那大镇西北约35公里,海拔193米。康熙《儋州志》如此记载:“在州治东北二十里。孤峰高耸,下分八足,土石五色,旧多松树,俨然一州之望。上有石岩,宋僧和靖、重生之位面商店道人白玉蟾曾经在此修炼。苏轼诗:突兀隘空虚,他山总不如。君看道旁石,尽是补天余。”可以说,苏轼、白玉蟾等人为松林岭增添了不少名气。因为儋州州治过去很多年一直在中和镇,因此松林岭位于州治的东北方向,《儋州志》如此记载,当是事实。松林岭因为山上多松树而得名。

儋耳山晨景。 吴文生 摄

在临高文化带,民间很早就有关于儋耳山的传说。比如:儋耳山原先属于死火山地带,长年苦旱,草木不生,但是白衣公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白衣公本是天上仙翁,因为触犯天规,被解除仙术赶出天庭。他手拄拐杖步履艰难地来到黎母山,时值盛夏烈日炎炎,最终体力不支昏倒在一块岩石旁。就在这时,一位老仙人及时出现,他用拂尘轻轻一扫,白衣公马上醒过来。未及白衣公道谢,老仙人就消失了。白衣公大难不死,决定报答人间。他路过儋耳山时,发现地理位置虽佳,但是却是一片荒凉的景象,打算就此安身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这里的环境。但是凶神恶煞的山怪出现了,勒令白衣公立即滚开。白衣公镇定自如不予理会。山怪气急败坏,猛然伸手一拉,把白衣公的手臂拉断一只,并将其连同拐杖一起扔到山脚。白衣公怒不可遏地吹出一口气,把山怪吹到了老远老远的海上。白衣公的断臂和拐杖落到山脚之后,马上变成两条河流。儋耳山解除了苦旱的困扰,从此以后风调雨顺。白衣公白天栽花种树,晚上养真修炼。儋耳山云霞缭绕,百鸟飞鸣,百姓安居乐业,成为人间仙境。正因为白衣公为造福当地,百姓非常感念,因此建有白衣公庙予以祭奉。

当然,后人将白衣公等同于曾在此修炼的著名道人白玉蟾,是后话。事实上白衣公的故事源远流长,也不仅限于儋州,在全国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版本。

由于儋耳山并不高,而且距离州治并不远,因此方便大众登临。也许大家习以为常,此前地方史志中关于儋耳山的记载基本属于缺失状况。苏轼的到来与随口赋诗,使得儋耳山增添了很多人文内涵,从而逐渐成为当地重要的文化地标。明清以来的海南各地方志中,均有儋耳山的相关记载。

苏轼歌咏儋耳山

绍圣四年(1097年)闰二月甲辰,苏轼责授琼州别驾,移昌化军(今海南儋州)安置。经过几个月的跋涉,苏轼父子终于渡过琼州海峡来到海南岛。因为有着琼州别驾的虚衔,他从通潮驿直接赶往琼州府报到,并滞居一段时间后,启程向贬所昌化军进发。

元代赵孟頫画苏轼。

海南岛西北属于滨海地区,地势较平,儋耳山虽然海拔不高,但是在一马平川的景象中突兀而起,自然给人遗世独立的感觉。苏轼已经接近人生暮年,经历了诸多起伏和荣辱,自然不可能像当年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桀骜不驯的山峰和路旁置散不知多少年的巨石,这让苏轼想象可能是女娲补天之后剩下的五色石吧,其实是表现自己身世坎坷,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自己有补天之能,但是只可惜被遗弃道旁,无人理会。苏轼无疑是借儋耳山弃石来浇自己块垒。当然,仅仅理解为怀才不遇的悲愤,还是低估了苏轼。苏轼坐着小轿前往儋州贬所途中,在小憩中突然得到佳句“千山动鳞甲,万谷酣笙钟”,于是写下一首诗:“四州环一岛,百洞蟠其中。我行西北隅,如度月半弓。登高望中原,但见积水空。此生当安归,四顾真途穷。眇观大瀛海,坐咏谈天翁。茫茫太仓中,一米谁雌雄。幽怀忽破散,永啸来天风。千山动鳞甲,万谷酣笙钟。安知非群仙,钧天宴未终。喜我归有期,举酒属青童。急雨岂无意,催诗走群龙。梦云忽变色,笑电亦改容。应怪东坡老,颜衰语徒工。久矣此妙声,不闻蓬莱宫。”诗作非常有气势,可谓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但是登高望远,四顾途穷,一种怀才不遇的悲悯随之而来。再看儋耳山旁被人遗弃的石头,联想自己被朝廷抛弃,来到南荒之地的状况,于是写下《儋耳山》一诗:“突兀隘空虚,他山总不如。君看道旁石,尽是补天余。”

苏轼“历典八州”,“身行万里半天下”,尤其是先后谪居黄州、惠州,早已经见惯了悲欢荣辱,现在已经接近人生暮年,还能期盼“枯木逢春”吗?即便有机会“东山再起”,恐怕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即便是被遗弃,依然是一块具有补天之功的石头,又岂是其他普通石头可以比拟的?所以,此诗短短二十字,又表现出作者另一种过人的性格,即以旷达乐观的态度对待政治上的打击和生活中的挫折,这才是真正的苏轼,那个“不可救药的文人”!

白玉蟾的修炼之地

晚年的苏轼在文学创作上已臻登峰造极,可以说每一出手便成名篇佳制。短短二十字的《儋耳山》可谓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是一座“荒山”刺激了文曲星的极大灵感,苏轼是何等的幸运;这是文曲星点亮了“荒山”的人文内涵,儋耳山是何等的幸运!

白玉蟾画像。

如果说苏轼给儋耳山赋予了不同凡响的人文内涵的话,白玉蟾的出现则使得儋耳山更是仙气氤氲。儋耳山尽管不高,但是山势雄伟,而且气候宜人,成为修炼养生的好地方。宋朝以来,因为有诸多著名僧人和道人前来修炼而逐渐成为宗教圣地。白玉蟾时代,儋耳山更习惯被人们称为松林岭,他前往修炼使得松林岭获得更高知名度。白玉蟾在松林岭留下诸多传说,由于修炼时身穿白衣,人们亲切地称呼他为白衣公。

年少聪慧的白玉蟾,7岁即能赋诗。12岁参加童子试,主考官以织机为题要求作诗,白玉蟾应声而作:“大地山河作织机,百花为锦柳为丝。虚空白处做一匹,日月双梭天外飞。”主考官认为过于狂妄,白玉蟾遭遇落选,从此逐渐厌倦科举考试。16岁时离家云游,到儋州松林岭修炼养真,并自称“非道非释亦非儒,读尽人间不读书。非凡非圣亦非士,识破世上未识事”。

23岁时,白玉蟾只身渡海到大陆各地求师,足迹遍及中国南方,最后入住福建武夷山止止庵,师从道教南宗四世祖陈楠,尽得其道术。嘉定年间,曾被朝廷诏封为紫清明道真人。白玉蟾精研道家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发扬光大,被后世称为道教南宗五世祖、内丹派南宗创始人。

明清时期,以松林岭傍晚时景象为主打的“松林晚翠”被列入“儋州八景”之一,得到不少文人的吟咏,从而获得更高知名度。比如,清朝康熙年间担任儋州知州的韩祜创作的“儋州八景”组诗中的《松林晚翠》如此写:“秀郁松林曲径幽,晴空返照翠华浮。樵歌高唱斜担雨,牧笛横吹倒跨牛。漫谓石岩堪避暑,须知草木不惊秋。白衣独坐无拘系,眼界长青岁月悠。”在诗人眼中,樵夫高歌、牧童横笛、逸士独坐,更是增添无限仙气。在这种景象下,不能不产生一种岁月悠长的闲适之感。

时至今日,松林岭依然是当地人民野外休闲打卡的重要去处。而苏(苏轼)学爱好者前来海南寻访苏轼足迹时,也每每登临松林岭感受它不同凡响的气势和文人内涵。

本栏图片除署名外均为资料图(曾庆江)

标签:

责任编辑:知识